有恒·第二十三译||书评:《阿富汗人眼中的阿富汗历史》

日期:2019-07-15 作者: 点击:[

王翠梅编译

【编译者按】阿富汗的地缘政治位置至关重要,但推动其历史发展的因素似乎模糊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程度。对于如何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外界观察人士几乎束手无策。那么,阿富汗人是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的?本书的主编尼罗·格林(Nile Green)正是以这一问题为导向,试图通过“阿富汗人之眼”来重新审视阿富汗历史。

【所评书目】Nile Green, ed., Afghan History through Afghan Ey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文献来源】Daniel Beben,“Afghan History through Afghan Eyes”, Central Asian Survey, Vol. 37, No. 2, 2018, pp. 328-330.

【作者简介】(1)书籍作者:尼罗·格林(Nile Gree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2)书评作者:丹尼尔·贝本(Daniel Beben),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历史系。

主要内容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关阿富汗历史的书籍成倍增长,但是这些著作(不仅包括“流行”的作品,甚至包括学术研究)的大部分内容主要依赖于英语资料,通常最多只收录了几个当地的翻译文本。为了改变这一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由尼罗·格林(Nile Green)主编的这本书非常具有开创性,首次比较全面地研究了阿富汗的历史,不仅收录了一些高质量的宫廷编年史研究,而且涵盖了包含诗歌、考古学和口述史在内的一些研究。

本书以格林的一篇文章作为开篇,他以今日的阿富汗领土为地域范围,进行了一次从早期伊斯兰时代至今的历史考察,认为阿富汗史学从“以人为基础(系谱和朝代)的叙事”[people-based(genealogical and dynastic)]逐渐转变为“以地(国家和地理)为基础的叙事”[place-based(national and geographical)]。格林还强调了阿富汗历史的“流散”(diasporic)性,指出阿富汗的许多历史主角和史官要么生长于邻国,要么与邻国甚至更远的地区有密切的联系。

森齐·纳威德(Senzil Nawid)则主要侧重于20世纪阿富汗的历史,更详细地阐述了格林在导言中所提出的一些关键性主题。他特别指出,20世纪国家资助(state patronage)在促进历史写作重心转向“以地为基础的叙事”方面所扮演了重要角色。

克里斯汀·诺埃尔-卡里米(Christine Noelle-Karimi)考察了杜兰尼王朝(the Durrani Empire)历史研究中最早的两部作品,即《塔里克希·艾哈迈德沙》( Tarikhi Ahmad Shahi)以及《塔里克希·侯赛因沙》(Tarikhi Husayn Shahi)。诺埃尔-卡里米认为,这些作品捕获到“那个历史时期,国家的概念与民众对国王的忠诚并不是与固定的属地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杜兰尼王朝的“流散”性也反映在艾哈迈德沙(Ahmad Shah)本人的传记(他出生于今天的巴基斯坦木尔坦市)以及这两部作品的作者(他们在受命为宫廷历史学家之前,曾在当今阿富汗以外的地区担任文士)的传记中。

阿明·塔尔齐(Amin Tarzi)的章节继续关注杜兰尼时代的史学,他对《塔里克希·艾哈迈德沙》及其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察了艾哈迈德沙从纳迪尔沙(Nadir Shah)军队中的部落指挥官成长为王朝统治者的过程,指出艾哈迈德沙的统治地位根植于一系列复杂的王朝和宗教合法化框架,而非简单的民族或领土认同。

托马斯·韦德(Thomas Wide)聚焦于兼具记者、政治家以及诗人身份的穆罕默德·塔尔齐(Mahmud Tarzi),认为塔尔齐的诗歌,特别是他在最后一年创作的诗歌回忆录,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阿富汗文学和思想史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史料。

罗伯特·麦切尼(Robert McChesney)则聚焦于诸如边缘笔记和手稿等以前被忽视的材料,探讨了在阿富汗民族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历史,政治压力和议程设置对创作产生的影响。

安尼克·费内特(Annick Fenet)探讨了欧洲人在阿富汗的考古研究,重点探讨了阿米尔·阿曼努拉(Amir Amanullah)领导下的法国考古代表团(the Délégation Archéo-logique Française)的作用,展示了法国考古研究的赞助是如何通过强调阿富汗的前伊斯兰历史来改变阿富汗人对过去的认识的。

最后一章,英格堡·巴尔达夫(Ingeborg Baldauf)探讨了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人的口述史,聚焦于20世纪20年代苏联移民的冲突记忆,展示了口述传统在阿富汗历史研究方面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潜力,特别是在官方记录中鲜见群体的口述。此外,她的这一章也揭示了在阿富汗历史中口述与文本之间的动态和双向关系。

本书结尾是法尔津·维吉达尼(Farzin Vejdani)的简短后记,就阿富汗史学的演变与中东地区的几个国家(特别是与伊朗和摩洛哥)进行了比较。此外,该书还包括尾注、索引和22张黑白插图。

总的来说,除了受少量编辑和印刷错误的影响之外,该书的研究质量很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们对阿富汗史学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史料中几乎没有妇女的声音和非普什图族(non-Pashtun)的声音。相较于早期关于阿富汗历史的研究,这本书对此无疑实现了一个可喜的超越,值得赞扬,也深受阿富汗和邻近地区学生和学者欢迎。此外,本书对历史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创新性方法,对中亚和其他地区的学者而言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校对:陈亚州、王术森

审核:曾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