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讲堂“正德”系列第四十七讲《弱权即公理——决心对比、选择效应与不对称冲突的结果》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日期:2022-04-08 作者: 点击:[

 

2022年4月7日晚,应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杨原副研究员为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师生做了题为《弱权即公理——决心对比、选择效应与不对称冲突的结果》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副院长陈小鼎教授主持,院内外36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首先,杨原老师提出一个“反常识”的现象,即强国与弱国发生冲突和战争时,为什么弱国的获胜概率大于强国?在以往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强权即公理“是绝大多数以国际冲突为解释对象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定或隐含前提。但在不对称冲突国家间,胜率的本质在于权力的对比,“实力优势即权力优势”这一推论是经不起推敲的。杨老师认为要突破“强权即公理”的研究盲点,从决心对比、选择效应的视角重新探讨不对称冲突的结果。

接着,杨老师引入决心选择理论来解释国家间暴力行为。其中决心这一主要概念被定义为:一国愿意为冲突支付成本的程度,也等同于利害与对冲突成本的容忍度。基于纯粹暴力和胁迫的分类,杨老师提出命题一:本质是胁迫的冲突中,决定冲突结果的核心因素是决心的对比。基于二战后战争史的回顾和总结,杨老师提出命题二:决定(二战后)绝大多数国际冲突和战争结果和性能的因素是双方的决心对比。基于对“决心”概念的定义,弱国往往在不对称冲突中利害更大,强国在不对称冲突中对冲突成本的容忍度更低。就此,杨老师归纳出命题三:强国和弱国发生冲突时,弱国的决心通常更高。基于以上命题,杨老师得出结论:二战后绝大多数不对称冲突中,弱国获胜的概率高于强国。

实力不对称的双方发生冲突时,二者的决心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产生一种“选择效应”。针对这一问题,杨老师阐述了另一思考维度即“选择效应”对卷入冲突的强弱双方产生的影响。其中,一种效应是:弱国和强国由于实力差距悬殊,无论谁是冲突的发起国,冲突所过滤掉的弱国数量都远多于强国;由于冲突中弱国的平均决心水平总是大于强国,无论由弱国还是强国发起冲突,弱国获胜的概率都更大。第二种效应是:当强国是冲突发起国时,面对实力远弱于自己的弱国,不会有太多的弱国个体被过滤掉;当弱国是冲突发起国时,弱国挑战强国是反常行为,会使一部分决心最低的弱国被过滤掉,剩下决心水平更高的弱国个体。杨老师得出结论:冲突发生过程会对冲突双方中个体的决心水平做出筛选,强弱国家的决心差距进一步扩大。

最后,通过一系列实证检验的验证基本假设,杨老师提出,“以弱胜强”是可能的、常态的。不仅如此,“弱权即公理”是结构性的,只要弱国不会因拒绝服从强国而丧失决策自主性(冲突的本质不是纯粹暴力),这一“法则”不会被打破。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中,杨老师“弱国即公理”的假设与论证过程,能够启发同学们探讨“实力”与“权力”的关系,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什么是决定国家间互动的核心变量?二战后国际安全秩序为什么得以维持和延续?“利益交换”为什么会成为二战后大国获取国际影响力的主要途径?杨老师从反常识的现象入手,对这一研究问题层层剖析,内容丰富,精彩有趣,能使同学们重新反思一些已成“固定思维”的论断,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

供稿:刘睿扬

图片:刘睿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