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鹿鸣讲堂“正德”系列第五十九讲《心理学视野的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日期:2023-06-14 作者: 点击:[

 

2023年6月13日下午,应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学者”马得勇教授为我校师生做题为《心理学视野的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4001百老汇官方网站毛建平老师主持,校内60余名师生参加。

此次讲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为什么政治传播研究需要心理学、政治概念的认知过程、几种认知偏差的介绍和相关研究主题分析。

讲座伊始,马老师主要讲解政治传播研究需要心理学的原因。心理学从个体主义出发,对大量存在的、制度、社会结构和经济理性不能解释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心理学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心理学揭示人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政治行为常常受到情绪、认知、教育、经历、情境的影响而无法做到理性。而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视角更加关注作为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对信息的处理的影响。

随后,马老师介绍了认知的一般过程,并用认知的一般过程引入人们对政治概念的认知过程。人们对概念的构建来自于对每一个类型化层次的归纳,并且在长久的时间范围内不断流传下去,所以父母的概念体系会影响到子女的概念认知。同时,人们的认知过程一般是从抽象到具体,即用抽象的价值观去判断具体的事情。

接着,马老师强调认知方式一般分为两类,分别是认知图式和启发式。启发式只是一种广泛的应对方式,所以对信息加工的结果很有可能产生偏差。然后,马老师介绍了七种认知偏差,分别是确信偏误、过度自信、基本归因错误、框架效应、虚假共识、认知保守倾向和动机性推理。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在思考政治问题的时候也会存在这些认知偏差,并从信息的传播和政策的解释中体现出来。

讲座尾声,马老师还结合上述认知偏差概念对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思考分析。一是,谣言与虚假信息主题,研究发现人们存在认知保守倾向,即如果一个人相信了谣言,辟谣信息很难改变其观念态度。二是,框架效应主题,对于中美贸易战议题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发现框架效应对人们的认知有很大影响。三是,认知能力与过度自信主题,研究发现政治知识掌握水平越低的人在判断自己政治水平时越自信。四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舆论与认知模式主题。老师对社交媒体的后真相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介绍了笛卡尔式过程模型和斯宾诺莎式过程模型,希望同学们抛弃斯宾诺莎式的认知模式,强化笛卡尔式的认知模式,即克服感性和本能,遵从理性和逻辑,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素养。

最后,毛建平老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对马得勇老师开展本次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刘源

图片:王子寒

审定:毛建平